“碳达峰、碳中和”对化工行业的影响

2021-05-18 09:45:48 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 4385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CO2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目前欧盟和美国均已经通过行政命令方式将碳中和时间确定在2050年。

        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为“30-60”。2021年两会,碳中和、碳达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在国家政治经济推动下,碳中和的进程将加速,相关政策将不断出台。

        今年3月6日,国家发改委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并从六大方面推动改革从而实现“30-60”目标。

        与世界各国碳排放对比,在2010 年至 2012年间,全球有73%的碳排放增长源于中国。从碳排放强度的指标看,发达国家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一直呈现降低趋势。中国是目前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我国碳排放总量已居于世界第一,但是人均碳排放量仍然远低于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2013年我国人均碳排放量为2.05吨碳,不到美国人均碳排放量(4.4吨碳)的二分之一。

        2019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近100亿吨(折合CO2),排放来源及行业来源主要来自于发电与供热行业,占据51%。从产生碳排放的终端部门来看,2017年我国工业部门(不含电力和热力部门)的碳排放量为36.7亿吨,占总排放量的39%,是继电力和热力领域外的第二大碳排放行业。在工业部门内部细分看,化工(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碳排放量约为4亿吨,仅占到工业总排放量的10.2%,占国内总排放量的4%,化工碳排放较小。

        从碳排放的行业细分来看,煤炭消费作为碳排放的主力,其能源消费的73%用于电力和钢铁用途,化工消费仅占8%。而化工在原油和天然气下游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分别是 49%和 10%。因此,从全国维度下的排放总量及占比看,化工行业的排放占比非常有限,因此未来为了实现碳中和,化工行业并非压力最大的行业,受到的压力较小。化工行业内部对比,煤化工相比油化工能耗更高,所以在未来只有行业中“能耗双高”行业才会受到发展限制,且未来煤炭指标将成为煤化工的核心,新产能限制审批和老旧产能或将永久退出舞台。

        对我们化工行业影响主要体现在成本的抬升,碳税政策的确定对于传统煤化工和炼化企业都将支付额外的碳税,将明显提高化工各个产品的成本,对于小型企业较为不利,对于整个行业来讲,有利于行业产能优化,产能集中度提升。

        在化工供给端,将迫使化工产能优化,对于高耗能行业,碳达峰将产生超强的约束力,限制行业产能的增加。如PVC和氯碱行业,内蒙古出台的《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2021年起,PVC、烧碱、纯碱以及其它一些高耗能行业新项目将不再获得审批,行业成本将明显增加,落后产能加速出清。

        同时对需求端能源结构转型,如大力发展光伏、风能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00GW以上。

        碳中和政策驱动下,行业走向集中,龙头企业强者恒强逻辑将再度加强。碳中和对于整个化工行业成本带来系统性的提升,煤化工成本提升幅度大于油化工,因为煤化工碳转化率低于油化工,煤化工龙头企业将获得行业格局优化的收益。行业集中度提升带来的效益或将超过碳税成本。

        对于新建装置而言,煤化工新装置应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煤化工中煤炭资源可以分为原料煤和燃料煤,原料煤参与化工反应,部分碳元素进入产品中,部分转化为CO2排放,少量碳元素形成灰渣流失。燃料煤燃烧提供蒸汽热量,充分然后后形成CO2排放,典型煤化工碳元素利用率为25%,也就是75%的碳元素没有利用,未来应考虑提高利用率,从而减少碳排放,这样才能提高行业竞争力。

        对于炼油化工行业,民营大炼化产品结构有“重化工,轻油品”的特点,如代表性的盛虹炼化一体化成品油占比为31%,未来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而传统炼厂油品占比一般在40-80%,在碳排放权交易成型后,成本或将提升,综合效益或将恶化,以山东地炼为代表的小产能或将被加速淘汰,这对民营大炼化而言是一种优化。